1)第385章 平壤生产建设兵团_大汉第一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5章平壤生产建设兵团

  如果说屯耕制,是封建时代特有的产物,那兵团制,或者说生产建设兵团,无疑便是后世新时代,在封建屯耕制,尤其是‘军耕’制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得来的成果。

  至于其本质,也并不很复杂:为达成巩固边防,发展当地经济,安置边防人员的目的,而组建一种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

  说的更直白些,便是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

  实际上,这种‘屯耕戍边’的原始版本,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曾屡屡被封建帝王推行。

  如历史上的汉文一朝,《尚书》博士晁错便曾上表请求‘徙民实边’,用一部分罪犯、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

  到了汉武帝时期,名将赵充国也曾向汉武帝建议开展屯田;汉武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

  但相较于改良版的生产建设兵团,这种原始版本的‘屯田’,目的却非常简单:为减少后勤补给的难度,让前线部队就地生产、耕作,以求在军粮方面达成自给自足。

  换而言之,这个时代的屯耕,基本都是‘生产兵团’,而非‘建设兵团’。

  至于历史上,汉文、汉武祖孙二人为什么只施行这种‘生产兵团’制,而不顺带上‘建设兵团’制,其原因,也不外乎两点。

  其一:时代的局限性;

  其二:生产工具的缺失,以及超低的性价比。

  ——生产建设兵团的本质,是将‘生产建设’和‘边防’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职责,相加于同一个群体、组织所得的产物;

  但在历史上的汉文、汉武时期,这种坚固边防和发展的组织群体,却并不具备后世新时代那般的超高性价比。

  汉文帝时期,北方边墙虽然也属于汉室版图之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建设必要性,但国家财政收入的缺失,却使得当时的汉室根本不能兼顾‘建设’和‘边防’;

  而在二者的抉择之中,相较于成效缓慢,且相对不那么急迫的‘建设’,显然是连年遭受北蛮抢掠的‘边防’问题,更需要迫切得到解决。

  而在汉武帝一朝,经过文、景两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汉室虽然大幅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但屯耕的目的地,也从汉室北方边墙,变成了与汉室隔着一整个河西走廊的西域。

  如果单从‘有没有能力办到’的角度去看,武帝时期的汉室要想在西域设置合生产、建设、边防三位一体的生产建设兵团,显然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

  但在这个问题上,汉武一朝的朝臣百官,却考虑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性价比。

  屯耕,是为了边防;生产,是为了让边防部队自给军粮;建设,则是为了将当地,营造成华夏‘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