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9章 无耻之徒VS无耻之徒_重生之似水流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后,我们天然的就认为,别人也应该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甚至无法想象对方不了解这个知识点的样子。

  如果对方真不了解,那么我们对对方做出判断时,就容易产生蔑视、否定、嘲笑,乃至分歧。

  最常见的行为就是:“这你都不知道?”“这是常识!”等等。

  事实上,我们日常关系中,大部份的矛盾和争论都来自【知识的诅咒】。

  比如说,职场关系,你认为你的老板是混蛋,根本不了解员工的难处,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的漏洞和缺点,像个蠢货。

  比如说,夫妻之间,相互很难理解一些迷之操作,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比如说,大人永远不理解孩子的烦恼,而孩子也不知道大人的苦衷。

  再比如说,面对一些热点的社会事件,一个懂法的人无法理解网络上那些不懂的人为什么愤怒。

  这些都是【知识的诅咒】。

  根源其实就在“你是你”,“我是我”。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很可能不一样,矛盾分歧也就由此而生了。

  一个想法简单的人,无法认同想法复杂的人的世界。

  而一个想法复杂的人,也往往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以此来践行自己的知识认知。

  研究表明,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即便看再多书,摄取再多知识,他的知识总量也不会再增长。因为他的所有知识摄取,都变成了对原有知识的佐证和践行。

  他在完善早已定下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而不是在摄取新的观点和视野。

  也就是说,多读书多摄取知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不但不会让人们的知识认知更宽,反而更加聚焦,更加狭隘。

  罗翔老师说过的那句著名的“一个知识越匮乏的人,看待事务越绝对。”其基础逻辑就来源于这个心理学理论。

  简单的认知,或者处于最活跃状态的思维定式,让我们很难去理解认知以外的逻辑可能,甚至是世界的性状。

  可不是讽刺谁哈!因为没有人能逃避知识的诅咒,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只是恰巧在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件事的认知上,确实存在远近之分罢了。

  说回正题。

  为什么说鲍尔森的行为不是他应不应该这样做的问题呢?而是外人看待这件事的思维误区呢?

  因为,我们可以说鲍尔森是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但不能否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存在。

  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去构架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不能用我们的世界观让别人也这样构架世界。

  那只是我们认为的行为逻辑罢了,可能是普世的,可能是大多数答案。

  但是,往往在更多时间,人是形形色色的,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的。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让齐磊拿到阿斯麦,会威胁到米国利益,会带来隐患。而与生俱来的国家观念,又认为全世界都应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