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四章 田制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田制改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百姓脱离人身束缚,可以进入城市打工,提供工业化的人口。二就是想办法减轻百姓负担。

  毕竟大明百姓总体来说,实在是太苦了。

  但是这两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其中有种种问题要解决。

  首先支撑大明基层运作的是赋税。

  税主要是夏粮秋粮,赋主要是各种劳役。

  缴纳夏粮秋粮的基本单位是丁,服劳役的基本单位也是丁。

  丁税本身来好说,并不是太重,但是劳役就太多了一点,各种各样的事情。让地方官必须将百姓留土地之上。

  否则谁为朝廷服役。

  虽然总体上来说,北重于役,南重于粮。但是两边都不想让百姓离开土地。

  想要让百姓能离开土地,在历史上其实有办法的。

  那就是一条鞭法,也就是摊丁入亩。

  将丁税摊在田税之中,从今之后,县里再要劳役拿钱雇佣百姓就行了,这一切从赋税之中开支。

  无地的百姓就不用承担赋税与劳役。

  如此一来,县里对他们没有要求,自然有了自由迁徙的可能。人口也没有瞒报的必要了。

  对底层百姓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有这么多的好处,简直是与工业化配套的田制。

  如此一来,就能有很多剩余百姓涌入城市之中。

  只是,这里面有颇多的难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朝廷的负担总是有人来承担的,最底层的无地百姓轻松多了,请想想那一方加重了负担。

  自然是有大量土地的人。

  而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什么人?是在大明有权有势的人,这些人与大明百官很多人是重合的。

  所以,朱祁镇而今想让百官通过这个办法,并让他们积极执行,可能吗?

  其次,就是一条鞭法,也是有自己的弊端,并不是太适应全国。

  一条鞭法最根本一个改革,从实物税变成了货币税。但是老百姓种粮食,他们是有粮食的,但是他们哪里有银子,必须卖了之后,才能有银子。

  这其中就要被奸商剥削一层。

  而放在朝廷层面,大明朝廷不需要粮食吗?怎么可能,大明朝廷对粮食的渴望一点也不少。

  需求量也很大的。

  纵然河北而今已经是一座粮仓。但是北方粮食产量还是比不过南方的。所以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这一件事情,是不能断的。而且大批量的运输。

  这样或许会压下河北粮价,打压了河北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但是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粮食全部换成钱,需要的时候再用钱去卖。

  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粮商并不会做赔本买卖,他们绝对不会从很远的地方将粮食给运过来,并且平价卖给官府,他们只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坐地起价。

  所以无形之中,赋税从粮食变成银子,然后再从银子变成粮食,打了两个折扣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