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地方搞银子,这个问题,朝廷也是要解决的。”

  朱祁镇说道:“刘卿,你久在户部。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刘定之说道:“陛下,此事臣下去之后,也细细思考过了,以臣之见莫过恢复国初预备仓。”

  朱祁镇说道:“说来听听。”

  刘定之说道:“预备仓,就是民仓义仓之属,在国初每县都有数座预备仓,储备少则数千石,多则数万石。以备不时之需。而今各地仓库,形同虚设。”

  朱祁镇心中轻轻一叹,暗道:“太宗皇帝花钱太厉害了。”

  这个预备仓,刘定之不说,朱祁镇想不起来,但是刘定之一说,朱祁镇就想起来了。

  可不是吗?

  朱祁镇还记得太宗皇帝批阅的奏疏里面,有地方上奏,那就是当地的仓库不足以装粮食了。

  问太宗皇帝怎么办?

  太宗皇帝令他们将粮食运到九边。

  也就是说,太宗皇帝将洪武一朝的底子给打空了。以至于仁宗宣宗十年恢复,都没有恢复旧观。

  甚至即便而今,朱祁镇也很难说,他所能调用的国力,与洪武一朝的国力相比,谁上谁下。

  或许,洪武一朝征收的赋税并不多,但是洪武一朝养兵的钱粮也不多啊。

  哪里是朱祁镇将一朝收入近一半,都投入军队之中。

  朱祁镇说道:“刘卿的意思是常平仓?”

  刘定之说道:“正是,朝廷应该在大多数府县设立常平仓,价格低则收入粮食,价格高在卖出粮食,以平抑粮价。”

  朱祁镇心中暗道:“不错。”

  在粮食上面,中国古人玩过太多的花样了。

  毕竟很多时候稳定粮价,就是稳定民心。百姓必须将粮食卖出之后,才有银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粮价的稳定,不能麦收的时候一个价,农闲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价。

  因为很多百姓都没有积蓄,他们根本不可能等上一两月再卖出粮食,必须一收获就要卖出,换成银子,去交税。或者说还高利贷。

  朱祁镇说道:“京仓侍郎是谁?”

  刘定之说道:“杨鼎。”

  朱祁镇说道:“是杨榜眼。”听到了是杨鼎,朱祁镇就放心多了。

  杨鼎乃是正统四年榜眼。说起来资历也不浅了。

  当然了,让朱祁镇放心的并不是杨鼎是榜眼,而是杨鼎家境贫寒,但是品行高杰,但是也是陕西坳老头。

  脾气很倔。对人对事不留情面,这也就为什么,杨鼎科名不低,资历不浅,但依旧没有混到六部高官。

  仅仅是一个侍郎。

  当然了,这个侍郎也是很重要的。

  这个侍郎虽然挂名户部,但实际上负责北京,通州,天津的粮食仓储。大明储备的两千万石粮食,都归他管。

  在这上面,也算是人尽其用。

  刘定之说道:“正是宗器。”

  朱祁镇说道:“拟诏,令杨鼎管理天下粮仓,让他将京仓交给副手,准备好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