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108 时间_我在南宋能网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节108

  恭州城招待所,小会议室里的会谈并没有现象中那么顺畅——事实上除了最开始的招呼之外,肖恒与那三名英国人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

  在中世纪到现代的几百年中,英语中的一些单词的拼写和读音发生了变化,一些词的语意渐渐发生了转变,还有一些词语后来干脆就消失不见了,这就导致了肖恒很难分辨出对方说话是什么意思。

  而肖恒说话对方就更听不懂了……本身美国英语就跟英国英语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一些现代才出现的俚语和词汇也让那三个英国人听得一脸懵逼。

  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英语词汇不像汉语,有些地方可以通过前后文来推测意思,但有些地方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关键性的词汇意义不明的话整句话都会变成废话。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人已经读不懂莎士比亚可中国人还能读懂诗经”的段子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原因。

  说英国人完全读不懂莎士比亚那肯定是扯淡,毕竟一些日常性的用语变化很小。

  但问题就出在现代与古代语意、拼写完全不同的单词上,一旦某个句子里出现这样一个单词,整个句子都变得语意不明起来。

  当然了,若是说现代的中国人能完全读懂诗经也有些不现实,不过至少字面意思还是能够理解的。

  比起英国人看到一些长、难、生僻句就完全看不懂什么意思,说中国人看得懂诗经似乎也不算太过夸张。

  汉语的优势就体现在这了。

  至于后世那些公知竭尽全力的试图证明英国人能看懂莎士比亚但中国人却看不懂诗经……

  当然了,前半部分他们的确没错。英国人看莎士比亚的确不是每句话都看不懂……

  可这种“懂”和公知们说中国人看不懂诗经的“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后者对中国人的要求是研究古文级别的“懂”,跟英国人理解语意的“懂”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懂”。

  这叫什么?

  这就叫驰名双标。

  难道真的有人看不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吗?

  难道真的有人无法体会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好吗?

  当读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文字时,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当初的心境与想法。

  尽管过了过去了几千年,尽管字句的读音可能都已经不同了,但出生在现代的中国人依然能够通过阅读来与自己的祖先产生共鸣,甚至还能隔着历史欣赏古人的文采飞扬。

  无论目的如何,说中国人读不懂诗经那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过道理归道理,汉语如何优秀对于解决肖恒现在的促进并无任何帮助。

  经过了半天艰苦的交谈之后,虽然收获不多,但多少还是有一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