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八章 波兰战役(21)_穿越成皇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两线作战(即法俄结成反德同盟),德国是难以像普奥、普法战争那样迅速获胜的。但施里芬却认为德国必须追求速胜,否则未来几百万人的战争,德国是消耗不起的。基于此,施里芬计划几乎都是围绕如何迅速取得胜利而展开的。

  在原先老毛奇的计划里,德军在西线对法作战中处于防御状态,以少量兵力拖住对方即可。但这被施里芬认为是将进攻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失去了对战争节奏的把控。所以,他的计划与老毛奇截然不同,施里芬认为德国应当率先攻打法国,并将其迅速击溃。因为在他看来,法国的战争动员速度远胜于沙俄,但动员的兵力却比俄国少,所以德国是有可能对法均形成一次决定性速胜的。

  从1891年到1897年,施里芬针对未来陆地作战计划的规划,进行了不断的演化和调整。

  为了对法国形成有效打击,他选择从法军前沿阵地北部绕道进攻、迂回夹击。这是因为当时法德边界的法军防御工事非常严密牢靠,正面攻击必定损失巨大。不过沿着法军阵地北侧迂回面临道路狭窄、空间太小的问题,这就使得德军大部队难以快速通过,于是施里芬又想到取道比利时对德法边界的法军进行一次外围迂回和背刺行动。至此,施里芬计划的基本轮廓就已经形成了。

  从1898年到1904年,施里芬继续对自己的作战规划进行细节调整。为了达成战争初期全歼法军的目的,施里芬显然没有顾忌比利时的中立国地位,也没有考虑国际法规则等因素,因为在西线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要想完成德军的迂回行动,施里芬计划在西线的右翼部署了大量兵力,并进行了武器推演、参谋作业等大量构想,到1905年末,施里芬计划已经颇为完整了。

  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将九分之八的兵力部署在西线,尤其是西线右翼(即德国和比利时边界),在东线只部署了九分之一兵力。

  可是,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国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因为少了26个师,德军的兵力变得捉襟见肘,随着德军深入法国纵深,负责进攻巴黎的德国第1集团军与负责战术配合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十千米,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突袭。

  便和第2集团军统帅比洛商量压缩两军展现,这已决定很快得到总参谋长小毛奇的批准。毕竟当时小毛奇也正在为战线上出现的几处缺口感到不安,却因兵力不足无力填补,所以他认为克鲁格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

  第1集团随即改变进军方向,舍弃原计划从巴黎西面和西南实施大迂回的作战方案,转而向巴黎东南方向进军,丧失了攻占巴黎的最佳机会,也给后来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埋下了祸根。

  而马恩河会战的失败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使西线战场形成胶着态势。德国就此丧失了快速击败法国,再回身来对付俄国的机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糟糕困境,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

  德国参谋军官鲍尔上校曾记下这样一幕:“绝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面色苍白地向皇帝(威廉二世)表示,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