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九十四章 计算机(1)_穿越成皇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俩名字的首字母命名为ABC。不过ABC只能求解线性方程组,不能干其他的工作。在图灵指导下,第一台可以编写程序执行不同任务的计算机“科洛萨斯”在1943年诞生于英国,用于密码破译。

  而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尽管它比前面提到的那些机器晚诞生了一段时间,但它拥有了今天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通用计算机,并且是第一台与通用图灵机等效的计算机。

  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由17468个电子管、6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千个开关组成;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好在如今的德国有技术优势,晶体管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开始应用在了很多设备中。因此这时空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以晶体管为主,电子管为辅的电子产品。

  原时空的从20世纪50年代起,晶体管开始逐渐替代真空电子管,并最终实现了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大批量生产。

  起初,晶体管和晶体管化的设备并不受欢迎,因为它太贵了。但是美军高层很感兴趣,因为军用设备对便携性、可靠性和耐用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正是军高层的支持才让年轻的晶体管产业生存下来。

  1957年,苏联卫星“斯普尼克”上天,正式掀起了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1961年,美国肯尼迪总统宣布“在1970年以前把人送到月球上”。与苏联相比,美国的火箭技术略微落后一些,所以减轻重量就更有必要了,所有的电子设备都尽可能地是用晶体管。以晶体管为基础的半导体产业也因此而突飞猛进。集成电路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角。

  有趣的是同一时期的苏联军用电子设备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对真空管情有独钟。由于延续二战中对武器装备简单、成熟、可靠,便于生产的研制思路,苏联认为真空管技术成熟,易于做出大功率元件,所以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真空管的小型化上,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选择中,苏联专家同样认为模拟电路更成熟,更适合真空管的工作特性,所以大力发展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的模拟电路。

  赫鲁晓夫也曾经表示“真空电子管在核电磁脉冲下的生存性能比晶体管要强,苏联以后不要搞晶体管,集中力量搞电子管小型化。”由于政策原因,苏联的半导体工业一直落后与西方,生产出的晶体管质量迟迟不过关,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形成对真空管的依赖。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工程人员终于发现,真空管小型化的路已经走到尽头,如果再使真空管的体积减小一个数量级,其耗费将是天文数字。而此时西方国家研制的集成电路,可在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14万个晶体管。苏联用十年时间证明了电子管小型化方面无法和晶体管集成电路相比。进入80年代,苏联的电子工业开始奋起直追,在解体前已能够生产中规模集成电路,接近西方80年代初期的水平。

  请收藏:https://m.biquge8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